85岁,无法开胸手术的我被判“死缓” 中山七院医生说:能治!
2025-02-14 14:51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85岁,无法开胸手术的我被判“死缓” 中山七院医生说:能治!

深圳新闻网2025年2月14日讯(记者 刘梦婷 通讯员 陈泽淳)85岁,心脏4瓣坏一半,因高龄、高危、无法耐受。开胸做心脏停跳手术不现实,难道就要放弃治疗吗?中山七院医生说:能治!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心血管中心开展了广东省第二例“经心尖主动脉瓣置换术+二尖瓣钳夹成形术”一站式手术,开一个3cm的小口在跳动的心脏上换“阀门”,上“夹子”,一次修好2个心脏瓣膜!这也是华南地区该手术的最高龄纪录。

image.png

△手术团队合影。

85岁老人心力衰竭

原是两扇心门“呼呼漏风”

周老爷子,也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七年前,他因冠心病做了心脏支架手术;三年前,他又经历了号称“猝死之王”的肺梗死,所幸抢救成功;两年前,他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确诊慢性心力衰竭(下文简称“心衰”)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周爷爷服用抗心衰药物,过了两年平静日子。没承想,有天半夜躺下后,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胸闷气短,呼吸困难。他坐起来,剧烈地喘着粗气。家人一看,发现老爷子的腿,也比原来粗了两三倍!家人忙把他送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下文简称“中山七院”)抢救。原来是慢性心衰急性发作,随时会有生命危险。

经过对症治疗,周爷爷从CCU(心血管重症监护室)转出。医生严肃地告诉他们:“老爷子的心衰,是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关闭‘关不紧’导致的。”

我们的心脏每天要跳动100000次。心脏像一只“大水泵”,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左心室则是心脏最重要部位之一,是心脏的“发动机”。

心脏的四个瓣膜就像四扇“门”。正常情况下,这些“门”都是“单行道”,只朝一边开,保证血流单向流动。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就是左心室“出水的门”关不上了。在心脏舒张时,本该流向全身的血液,只能大量“倒灌”回左心室。

而二尖瓣关闭不全,好比左心室“入水的门”坏了。左心室收缩时,已经流到左心室的血液因“门”关不严,又“漏”回了左心房。使得左心房压力升高,引起肺淤血,导致呼吸困难。

“发动机”崩坏,人体怎么可能正常运行呢?

为了应对血液反流增加的工作负荷,心脏要更努力地泵血。久而久之,周爷爷的心脏代偿性地长成了一颗不堪重负的“巨大心脏”。心脏已经失去维持正常血液循环的能力,导致重度心力衰竭。

如果这两个心脏瓣膜的问题不解决,慢性心衰必定会反复急性发作,甚至出现休克,威胁生命。

然而,难题出现了——一般的根治办法,是做开胸手术:在颈部以下,胸部开出30厘米长切口。在体外循环系统的支持下,让心脏暂时停跳,切开心脏,医生手工更换和修复瓣膜。病人需要经受巨大的创痛和失血。

但老爷子重症及基础疾病缠身,孱弱的身体根本无法经受大型开胸手术。

“对于高龄、基础状况较差的患者来说,开胸行心脏停跳手术存在巨大风险。”心外科副主任杭永斌表示。

绝渡逢舟

撞上“救命瓣膜”幕后专家

被传统手术挡在门外,难道就要放弃治疗吗?

就在家属陷入两难时,中山七院给了他们一个“惊喜”——心血管中心学科带头人、主任唐跃,是心脏瓣膜疾病领域的权威专家,曾在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工作三十多年。

而他也是一套“救命瓣膜”的关键推动者——唐跃主任在心血管植入材料临床前研究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时,为带有“自主导航定位系统”的介入人工生物心脏瓣膜(J-Valve),提供了从“概念验证”到“临床前在体评价研究”的坚实支撑。

image.png

△2013年,唐跃主任给小型猪植入瓣膜的微创手术操作试验。

J-Valve能够以微创导管介入方式,置换病变的主动脉瓣,是我国首个经心间路径 TAVR 产品。它无需血液体外循环,能大幅减少病人的手术创伤,降低对病人身体条件的要求,正是破解高龄体弱患者手术难题的“金钥匙”!

这套先进的瓣膜,恰恰可以解决周爷爷的主动脉瓣反流问题。

一个瓣有方案了,另一个瓣怎么办呢?

“二尖瓣重度反流,就是‘门’都关不上了。在两叶瓣之间上一个‘夹子’,是最简单有效的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方法。”唐跃主任说。

那么,什么样的“夹子”适合高龄老人呢?

2023年正式问世的新型二尖瓣夹合器(Valve Clamp),正是这个合适的“夹子”。它同样采用心尖入路的方式,“在跳动的心脏上”完成手术,无需心脏停跳和体外循环支持,帮助患者免受大型开胸之苦。

这个“救命夹子”在研发过程中遇到过技术瓶颈,而唐跃主任精准攻克了动物试验中的关键问题,帮助研发团队完成了所需的急慢性动物试验,推动其通过伦理审查和国家药监局审批,因此对其应用了如指掌。

image.png

△猪二尖瓣夹合器实验。

这两项惠及高龄体弱患者的先进前沿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树立了心血管治疗领域新的里程碑。无法耐受传统外科手术的周爷爷遇到唐跃主任,正如“暗室逢灯,绝渡逢舟”。

针对周爷爷的情况,唐跃主任团队拿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应用J-Valve和Valve Clamp,以微创介入的方式,在跳动的心脏上连“修”带“换”2个瓣膜!两种术式一站式完成,让老爷子无需经历第二次手术的创伤和风险。

微创介入突破高龄“禁区”

“心头大患”一站式解决

一口气完成“经心尖主动脉瓣置换术+二尖瓣钳夹成形术”极具挑战性,对主刀医生的眼力和经验都有极高的要求,此前在整个广东省也仅有一例。而唐跃主任作为这两项前沿技术的重要推动者,对它们的运用得心应手。

“唐主任,我们相信你!”这位坚强又勇敢的老人,在家属的支持下坚定地接受了手术。

术中,医生在心尖开了一个3cm左右的小口,然后在心尖上缝了一个“荷包”,用来控制手术中的出血,并为瓣膜输送系统提供稳定的锚定点。

第一关:主动脉瓣置换

医生用一根细细的导丝,穿刺进入心脏内部。通过这根导丝,将带瓣膜的支架精准送到坏掉的主动脉瓣处。锚定系统率先释放,三个定位键稳稳地嵌入原生物瓣的瓣脚内的三个“凹槽”里,为瓣膜的精准放置提供了坚实支撑。

随后,介入瓣膜从植入器中缓缓释放,如同一朵生命之花在心脏深处绽放。新的“心门”安装成功!

image.png

△术中造影。

第二关:二尖瓣钳夹术

随后,医生通过导管置入一个夹合器,对关闭不全的二尖瓣瓣叶进行钳夹,使一个关闭不全的“大口”,变为两个“小口”,从而解决二尖瓣“大口”反流的问题。

手术顺利结束!术后超声显示,患者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反流即刻减少。困扰老爷子多年的棘手问题,终于得以解决。

出院前,周爷爷的子女们对医生连连道谢:“感谢唐主任和杭主任,艺高人胆大,给了我高龄的父亲第二次生命,给了我们美丽的完整的家!”

image.png

△出院前,患者及家属对中山七院心血管中心表示感谢。

医工结合

为健康中国培育新质生产力

在张极博士团队J-Valve瓣膜和葛均波院士团队Valve Clamp二尖瓣夹合器的研发过程中,唐跃主任充分发挥临床前大动物试验在创新性医疗装置转化链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创新医疗器械进入临床、落地问世,让那些被传统心脏手术“拒之门外”的另一半群体也能“老有所医”,生动诠释了医工结合“1+1>2”的巨大能量。

未来,唐跃主任带领下的中山七院心血管中心也将持续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索心血管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以临床为导向加强医产学研合作,通过医工结合惠及更多病患,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编辑:张玲 周浩桦] [责任编辑:单铭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