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0度近视破壁战:深圳眼科助二次元少年解锁“神之眼”
2025-02-07 23:26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1850度近视破壁战:深圳眼科助二次元少年解锁“神之眼”

深圳新闻网2025年2月7日讯(记者 刘梦婷 姚嘉惠)每天清晨醒来,晓华(化名)第一件事不是摸索着找眼镜,而是努力尝试不靠眼镜自己能走多远。结果可想而知,右眼1400多度的近视度数,让他连房间的轮廓都看不清楚,就算凭左眼近视500多度的眼睛,没走几步路就不小心磕碰到,最后无奈回头摸起这副厚重的眼镜。

自晓华有记忆起,父母就带着他跑遍了各大医院。当他第一次知道自己患的是“遗传性先天性高度近视”时,也曾愤懑命运为何如此不公。但在成长过程中,家人温暖的关怀,细心的呵护和无私的奉献,让晓华心中的阴霾渐渐散去。他开始明白,命运虽给了他一副 “模糊的牌”,但家人用爱为他筑起了最坚实的后盾。为了不辜负这份深情,晓华在学业上发奋图强,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在寒假来临前,晓华再去当地医院检查时,他告诉医生:“眼睛越来越疲劳,现在戴眼镜之后感觉没以前清晰了。”医生看了检查结果发现晓华的戴镜后的视力比以前更差了,高度近视导致镜片越来越厚,也给晓华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晓华母亲也忧心忡忡询问医生解决方案,医生告诉晓华母亲:“建议去专业的眼科医院全面检查看看,现在还有近视手术可以解决不戴眼镜的困扰,但是眼部条件要符合要求才行。”得知近视手术或许能改变自己的视力时,他和家人都看到了希望。

医者仁心:在希望与风险间架桥

2023年寒冬,晓华母亲在查阅数百份资料后,将目光锁定在深圳普瑞眼科刘泉教授的名字上。这位被誉为“中国屈光手术拓荒者”的专家,拥有近40年临床经验,曾为无数疑难眼疾患者重启光明之门。面诊室内,当刘泉教授用裂隙灯仔细检查晓华眼底时,眉头微微蹙起:“角膜太薄,激光手术无法实施。”这句话如冷水浇下,却在下一秒迎来转机——“但前房深度理想,ICL晶体植入或许能打开一扇窗。”

然而,手术难度远超想象,弱视导致术后视力预估仅0.8,眼底裂孔更让手术风险陡增。“就像在布满裂痕的玻璃上雕刻花纹。”刘泉教授坦言。面对家属的忐忑,他带领普瑞眼科专家团队启动多学科联合会诊,逐帧分析眼部影像,甚至模拟晶体植入后可能出现的毫米级偏移。最终,一枚由瑞士定制的Collamer晶体跨越重洋而来,这场与光明的博弈正式拉开帷幕。

毫米间的生命艺术

手术台上,无影灯的光晕中,晓华能清晰听见自己的心跳。刘泉教授手持推注器,将晶体缓缓送入后房——这一过程要求误差控制在0.1毫米以内,稍有不慎便可能触碰虹膜或损伤晶状体。“别怕,我们正在为你打开新世界。”教授沉稳的声音穿透手术室的寂静。显微镜下,晶体如一片透明的羽翼舒展,精准贴合预定位置。整个手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一个环节都彰显了刘泉教授的专业。

次日清晨,晓华颤抖着摘下护目镜。阳光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在窗棂上跳跃,母亲眼角的细纹、护士胸牌上的小字、窗外木棉花的嫣红……这些曾遥不可及的细节汹涌而至。他怔怔望着镜子,泪水模糊了视线:“原来世界可以这么明亮。”这不仅是医学的胜利,更是生命的馈赠。

斩破迷雾的“红叶之瞳”
深圳漫展的聚光灯下,一位cos《原神》枫原万叶的青年手持竹刀轻划弧光——靛青狩衣上的枫叶暗纹在光影中摇曳,风元素神之眼的鎏金边框折射出细碎星芒。当晓华以“千早振”的起手式挥刀时,剑锋掠过的轨迹竟与屏幕上“红叶逐荒波”的特效完美重合。“以前总把红叶看成模糊的血色斑块,现在连刀柄缠绳的经纬都清晰可辨。”他轻抚亲手刺绣的枫叶纹样,眸中映着观众手持的稻妻团扇应援物——那些曾因视力限制不敢尝试的武打动作,此刻正如破开迷雾的剑风,将禁锢他二十年的混沌视界一分为二。

光明背后的温度

“医者的使命,是为每一双眼睛找到属于它的星辰大海。”刘泉教授在术后查房时如是说。作为国内首批开展ICL手术的专家,他见证了中国屈光手术从“解决近视”到“重塑视觉美学”的跨越。在普瑞眼科,像晓华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无数曾被判“视力死刑”的患者在这里重拾希望。这些成功案例在患者之间口口相传,吸引了更多眼疾患者慕名前来就医。

如今,晓华的书架上仍摆着那副陪伴他二十年的厚镜片,但它已不再是枷锁,而是一枚见证奇迹的勋章。“我想告诉所有身处黑暗的人:医学有界,但希望无疆。”他说这话时,窗外的木棉正绽开新蕊,一如那双曾被命运蒙尘的眼睛,终在爱与技术的交织中,窥见万丈光芒。(图片由深圳普瑞眼科医院提供)

[编辑:田志强 吴沁彤] [责任编辑:刘晓宇]